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626 課程摘錄(二)溫紹倫 老師

626 課程摘錄(二)─溫紹倫 老師 
講題:漫畫大未來

溫紹倫老師上課實況摘錄:


香港漫畫

香港目前的人口大概有700萬人,但是一開始香港的人口並不多,只有幾十萬人。不過因為戰爭的影響,無論貧富都想盡辦法逃到香港避難,大量人口與專業人材的激增讓香港迅速的繁榮起來,在這些人之中當然也有不少連環漫畫家與政治漫畫家。因此第一批在香港出版的漫畫,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主題都跟戰爭脫不了關係。



到了50~60年代,由文化大革命以及嚴重饑荒所引發的第二波難民潮,讓上百萬的人口在短時間內湧入香港,讓香港政府與社會都措手不及,也造成香港局勢動盪不安,是香港黃金期來臨前的黑暗時代。從當時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的漫畫攤連店面都沒有,而是隨便在路邊的小巷子中放下一個漫畫書櫃,就開始招攬小孩子看漫畫。

70年代的香港仍算是相當貧困,但隨著經濟的急速發展,小市民的經濟狀況也漸趨穩定,娛樂需求也隨之大增。電視、電影、流行歌曲等娛樂迅速流行起來,便宜的漫畫更是中下階層最受喜愛的娛樂。

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出世與驟逝,對於香港的娛樂事業造成極大的震撼,漫畫當然也不例外。當時並沒有版權的概念,所以很多作品紛紛以模仿李小龍形象的角色作為創作題材,黃玉郎跟上官小寶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作者。溫老師也是受到李小龍的影響才開始看漫畫。這也造成香港漫畫後來喜歡把時事題材畫入漫畫中,而整體漫畫市場超過半數以上的作品都是武打類型。

當時香港很流行功夫電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看電影,順著潮流走的武打漫畫也就成為電影的廉價代替品。因此可以在休息、通勤…隨時隨地都能看的漫畫很容易的就深入了香港社會的中下階層,成為香港的主流娛樂之一。

溫老師拿出那個時代的漫畫封面,血腥的程度在現代是絕對無法出版的。不過之所以會如此,也是因為當時的電影就是這種風格,跟著電影走的漫畫自然也是如此。同一時期雖然也有以兒童為主的作品,以及日本盜版漫畫,但受到功夫漫畫的強勢走紅的影響,也開始衰退。 

暴力打開了香港本土漫畫的市場,但也因為主流漫畫中充斥著暴力與色情,導致漫畫給人的印象過於粗俗,因此引起社會強烈的反彈,最終導致1975年的「管制不良刊物法案」的出現,蓬勃發展的香港漫畫頓時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陷入了愁雲慘霧之中。

漫畫刊物雖然被管制出版,但是香港本土漫畫並沒有從此就消失無蹤,溫老師說他也記不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市面上突然出現許多漫畫報紙。這也是黃玉郎先生讓人欽佩之處,他想到出日報。這種漫畫日報大概只有頭版是新聞,其他版面都是漫畫,一個作品大概佔到2~3個版面,一份報紙可能有3~4個作品連載。

這種作法反而更受到讀者的歡迎,因為以前的香港漫畫出刊狀況不是很穩定,可能要等一個多月才有一本漫畫能看,變成這樣就每天都有漫畫能看了。這種為了躲避審查而以日報紙連載的出版模式,反倒造成香港漫畫市場與消費者的爆炸性成長。

每日連載的方式同時也造成了港漫生態的大變革。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力與高效率的作業流程,是絕對無法負擔每日3~4個作品的連載量。因此漫畫從個人手工業一下子轉變成高度分工的集體作業。只要你懂一點繪畫技巧就會被挖進去幫忙,也因此訓練出了大量的本土漫畫人才。80’s~90’s是港漫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展露頭角的馬榮成、牛佬、彭志明、李志清、邱福龍等人也都是出身於團體工作室。

前面提到香港跟台灣一樣,早期也存在著日本盜版漫畫,但由於出刊不定、品質低劣、翻譯不良等原因,在相對精美的港漫壓制之下一直沒有很大的發展。90’s之後,日本漫畫開始以正式授權方式進入香港,這次就對香港漫畫造成不小的衝擊。因為年輕的一代受到電視動畫的影響,已經熟悉了日本動漫的風格,港漫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不足,因此漫畫市場由港漫獨佔變成港日分佔。


現今漫畫的發展

港漫早期能夠成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集體式流水作業,在這方面港漫跟美漫是有點像的。在70’s~80’s這段人工便宜的時代來說,這種作業方式的確具有很高的效益。但是在2000年之後就面臨人事成本的大幅提高、日本漫畫的侵食…問題。

港漫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很難吸收新讀者。港漫的主要銷售是以書報攤為主,出刊速度又很快。所以你一但連續錯過幾期就很難把劇情接下去,就不太想再看下去。

但是日本漫畫錯過雜誌可以去租書店看或是等單行本,就以培養讀者群的廣度來說有利許多,也可以說日本漫畫的崛起跟租書店的出現有很大的關係。隨著時間慢慢的過去,越來越多的香港讀者喜歡看日本漫畫,所以港漫的銷售量也一直往下掉。而後更受到網路發達、娛樂多樣化…等等的影響,讓問題更加的嚴重。

香港漫畫高峰期之時,熱門漫畫平均都在20萬~15萬冊之間,港漫週刊約有50種,年營業額約在十億港幣以上。但是現在熱門漫畫只能賣到3萬冊左右,港漫週刊只有20種,市場規模也只剩下5億港幣。不過由於香港這種集體式的創作模式導致反應的速度與程度都不可能很大。因此近期的香港漫畫的特點,反而是獨立漫畫家。強烈的個人風格結合了在地文化再加上多元化的創作能力,讓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些作家通常不只是單純的漫畫家,像小克、楊學德、Stella So都就身兼了廣告設計/插畫家/動畫師,讓他們的活動的領域更加的寬廣。

美國漫畫其實也面臨像港漫一樣的問題,就是日本漫畫入侵與讀者群老化問題。溫老師曾多次受邀前往美國的大型漫畫活動,覺得會場不只參加者不怎年輕,連展示的書年紀都很大(舊的美漫是高價的古董品)。不過在美漫改編真人電影獲得空前的成功,並形成席捲全球的大浪潮之後,美漫又重新吸引著年輕讀者的目光。最近幾年由於全球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Borderes」、「Tokyopop」等書店、代理商停止營業,更讓原本高速發展的代理版日本漫畫大受影響。

而影響全球的日本漫畫其實也有自身的問題,日本漫畫相關雜誌的營收(廣告效益等等)在1995年約有350億元,而在在2006年後已經低於單行本(廣告效應被其他媒體取代),到了2008年剩下280億元,而且還在持續下降中。由於網路發達的影響,日本也必需做出改變,朝電子漫畫的方向發展。


漫畫產業的未來會怎樣呢?溫老師說其實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漫畫創作的趨勢將會是兩極化的。

針對全球性市場與表現地區特色、成本極大化的企業集團與成本極小化的獨立創作,創意效益的大型化(改編成電影等等)與創意效益的小型化(網路ICON)。

漫畫產業在大環境改變的衝擊之下,必需要尋找屬於自己的新定位,才能擺脫這個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